磐霖Family
2025/09/24
阅读量:60

「迪视医疗」产品成果被Nature旗下权威期刊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收录

近日,由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及「迪视医疗」(全称“杭州迪视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A soft micron accuracy robot design and clinical validation for retinal surgery”(点击阅读原文)(《一种柔性微米级精度的视网膜手术机器人研发及临床验证》)的文章,该成果收录于Nature旗下期刊1区TOP杂志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IF=9.9)

该项成果是关于视网膜手术中,相关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中所实现的相关突破。视网膜手术是当今医学领域中最为精细且复杂的手术之一,其难度之高几乎达到了人类生理极限。对此,研究与产业化团队所设计的一款创新的柔性微米级精度眼科手术机器人(SMAR)(迪视微锋)则以其独特的设计在手术运用中避免了运动干扰,还显著提升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SMAR的远程运动中心(RCM)平行四边形结构和柔性自适应平衡机构。实验数据显示,与手动操作(轨迹追踪)相比,SMAR的轨迹偏差从143.06微米大幅降低至26.39微米,精度与徒手对比提升超过5.4倍,远超人类手部的稳定性。

在动物实验中,SMAR展现了卓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0只猪的实验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组的注射成功率高达100%,而手动组仅为80%。此外,机器人辅助组的操作时间虽略长于手动组,但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时间差距逐渐缩小,表明机器人系统的学习曲线较短,易于上手。在人体科研临床试验中,10名视网膜下出血患者参与了试验,其中5例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5例采用传统手动手术。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组的漂移量仅为41.07微米,远低于手动组的299.66微米。由于使用机器人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从而减少了对视网膜视觉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机器人辅助组的视力改善趋势更为显著(Mean LogMAR 1.24 VS 0.7 有1.77倍提升),且手术过程中未出现任何注射相关并发症。

SMAR的设计与临床验证不仅为视网膜手术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它有望大幅缩短医生的学习复杂手术的曲线,使更多医生能够掌握高难度的视网膜手术技术。这对于医疗资源与资深医生相对匮乏的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国家来说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本地医疗条件。此外,SMAR的出现也为未来眼科手术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有望进一步提升手术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为视网膜手术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来源:迪视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