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霖Insight
2024/05/29
阅读量:555

新形势下,本土CGT企业如何在曲折中倍道而进?

导言

过去几年间,CGT遇挫的新闻偶见报道,例如某药企大厂的CGT CDMO工厂关停;某MNC结束CGT管线,终止引进产品的临床研发等。但于此同时,我们接收到了更多积极的信号。放眼全球,2023年FDA一共获批了55款创新药,其中7款为CGT疗法,占比13%,预计2024年大概率将超过这个数字;再观国内目前的情况,中国累计有30多个基因治疗管线进入IND,有3款进入或者已经完成临床III期,2022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只有16个,2021年只有3个;此外,2023年CDE新获批了2个细胞资料产品,目前中国已经有5款细胞治疗的产品上市。

产业端CGT表现同样活跃。2023年传奇生物的BCMA Car-T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亿美元;并购方面,2023年底时阿斯利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

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国内有多个iPSC再生项目进入临床阶段,和国外处于接近甚至同步的阶段。

上述情况证明了,全球CGT疗法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中国CGT自主创新亦屡获突破。在此背景下,CGT整体行业呈现出何种发展趋势,其中各个细分赛道的商业化又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2024年5月8日至10日,第八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磐霖资本受邀主导大会上的CGT疗法论坛之“新形势下,本土CGT企业如何在曲折中倍道而进?”圆桌论坛,并邀请磐霖资本portfolio成员企业星奕昂、至善唯新、智新浩正,就本土CGT企业的商业化发展展开研讨。

 

圆桌嘉宾及企业介绍:

金淼:磐霖资本投资副总裁兼生物医药投资总监

磐霖资本秉持“科技创造未来,创新引领升级”投资主题,聚焦医疗及生物科技和TO B及科技两大领域。在医疗及生物科技领域,磐霖投资针对临床未被满足的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及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企业,以及寻找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的衍生投资机会。

观点精华:“药物疗效、适应症选择和成本可负担是CGT产品取得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因此CGT做适应症布局前的市场调研不可或缺。”

 

王立群:星奕昂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星奕昂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iPSC-CAR-NK通用型细胞治产品研发,以应对自体CAR-T所面临的商业化及临床挑战。

观点精华:“iPSC赛道发展迅猛,治疗实体瘤和实现通用型或成未来突破方向,且可拓展到自免等其它非肿瘤治疗领域。技术路径和市场调研都很重要,细胞治疗的工艺开发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产品临床安全和有效性。”

 

董飚:至善唯新创始人兼董事长

至善唯新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开发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基因治疗原创新药,用于治疗遗传病及衰老相关的疾病领域,公司目前有3款药物在IND阶段,抗衰老药物研发处于世界最快梯队。

观点精华:“AAV企业布局治疗管线时,一般由靶点较为清晰的遗传病管线搭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管线,未来CNS或将成为重要方向。”

 

王小燕:智新浩正CEO

智新浩正成立于2019年,专注体外组织器官再生研发。公司目前主要聚焦体外胰岛组织再生,团队近期发表了相关论文,于2021年完成首例自体胰岛组织移植治疗肾移植后病人,病人已脱离胰岛素3年,达到功能性治愈。面向中国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我们期望可以实现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病人功能性治愈。

观点精华:“体外胰岛再生是糖尿病治疗的必然趋势,技术团队、产业化团队、临床团队的相辅相成助推CGT企业取得商业化突破。”

 

以下为嘉宾研讨实录,有删减

 

 

1►疗效、适应症、成本三位一体,

做好市场调研很关键

 

金淼:CGT药物发展在曲折中前行,波浪中上升,但其前进趋势是非常明确的,磐霖一直以来也非常看好这一赛道。不论是细胞治疗还是基因治疗,目前都已经有多款药物上市了。从销售统计数据看,我们发现有些管线商业化成绩单非常亮眼,有些还远不达预期,这也是目前CGT行业面临的比较有挑战的问题。从企业家的角度出发,大家对于什么样的CGT产品才能取得商业化上的成功有怎样的思考和见解?

 

王小燕:我本人一直专注于细胞治疗产业化领域,从MSC到现在做体外组织器官产品,我认为商业化成功首先还是看临床上的疗效。大家对CGT产品的疗效予以很高的期待,期望这类产品在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上有所突破,这也是企业做CGT产品的初心。

 

第二,适应症的选择。CGT产品目前都很创新,但对于药品评审而言,不论是CDE还是FDA,刚开始上临床试验时,考虑安全性,适应症的人群可能会相对较窄,但过窄的适应症并不利于商业化,因此大家在立项时最好考虑产品未来能否拓展适应症。

 

此外,病人可负担也是商业化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方面。

 

董颷:我觉得商业化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创业开始时可能不会特别重视调研,重在搭团队、搞技术,但涉及商业化、融资和上市,市场调研相当重要,最好有第三方从旁协助。二是临床需求,需要关照到大的临床需求。三要保证疗效,在疗效和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医保支付体系,这个在中国还不是特别完善,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

 

王立群:现在大家开会讲立项,都会强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但在进入跨国公司的研发体系时,我们会知道,市场分析同样非常重要。企业要开发更多产品必须考虑支付问题,要去想如何从技术路径上改变高价格、高成本,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用上,否则没有商业成功,企业是无法生存的。我们必须重视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跟它可能的商业化。商业化成功的背后是什么?还是患者的可及,做再好的产品,如果患者不可及,还是没用。

 

 

2►细分赛道发展趋势多样,

立足既有成果差异化布局

 

金淼:疗效、适应症人群、成本三点都非常重要,因此做适应症布局前的调研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习惯统称的的CGT领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赛道,内含众多细分领域,每个赛道目前所处的临床阶段、背后底层逻辑、技术平台都是不一样的。今天请到的三位代表专攻的正是不同方向,借此机会,也请大家分享一下CGT各个子赛道的情况,并谈谈作为企业在行业内的部署和规划。

首先请董教授。AAV基因治疗在国内有30多条管线在临床阶段,而全球已有超过300多条管线在临床阶段,适应症分布有比较大的差异化。董老师能否谈谈中美AAV的管线布局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哪里?结合自己公司的情况来看,后续AAV领域的重大机会可能会在落脚在哪些方向

 

董颷:AAV治疗肯定是以后发展的方向。做药最难的还是靶点,从整体布局上看,已经上市的8款AAV药物全部是遗传病药物,因为靶点最为清晰,疗效很容易看出来。美国知名公司的管线布局,通常是在遗传病的管线上搭配和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管线,展现的思路就是通过遗传病的管线做好药物开发策略,再引入患者更多的神经相关疾病领域。我认为整体而言中美在管线布局方向上差别不大,数量上有所不同。美国平均每个公司布局的管线更少,少而精;中国公司的管线通常会更多、更分散。

我们公司在中国的运行和资金利用效率都是比较高的。未来我们认为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是比较重要的方向。目前我们公司主攻衰老相关疾病,如失能、失智等。

 

金淼:衰老和CNS方向都很有前景。这几年大家对iPSC CAR-NK有一定的顾虑,王博作为坚持在这个领域耕耘的领军者,对于iPSC CAR-NK现在和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是怎么看的,在技术、管线布局等方面,星奕昂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王立群:细胞治疗目前自体主要还是做血液瘤,可以在两个维度进行突破,一是把它做成治疗实体瘤,二是做成通用型的。iPSC能把这两步都做成,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走这个方向。

 

在这一领域美国之前有家公司做了很多年,比较领先,去年宣布要精简管线,我们看后发现数据很不错,所以只能认为公司是因为现金流问题只好做少量产品的开发。这看似是个负面消息,但实际给了我们走到前面去的机会,也能作为后来者避免它所走的弯路。我们关注的问题也远比对方更多,例如对方很少关注怎么能够降低异体排异等,而我们就会考虑怎么改造iPSC衍生的细胞产品更具有活性,或是如何增强药物暴露(PK)

此外,细胞治疗的工艺开发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产品临床安全和有效性,同样思路下的不同工艺就能让我们的产品优于之前的产品。可以说,细胞产品的工艺就是产品的一部分。

 

我们对iPSC赛道仍充满信心。星奕昂成立不到三年,已具备完全自主开发的产品以及其工艺,最后出来的候选物马上就要进入临床了,这个速度是很快的,整个行业的发展也相当迅速,我们希望能在潮流中走出来,让整个细胞治疗行业更上一层楼。

 

金淼:谢谢王博士,最后请小燕总,近几年,我们看到多个iPSC再生项目正一个个进入临床阶段,其中再生胰岛是全球在临床推进较快的一个细分领域,但依然是比较早期的。请您分享一下,对于这个全新的赛道,在推向临床、以及未来临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挑战会有哪些?

 

王小燕:糖尿病大家比较熟悉,中国的糖尿病人群非常的庞大,1.4亿的病人,大家熟悉的是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但临床有部分病人用胰岛素都无法控制血糖,其中严重脆性糖尿病患者,只有通过从供者捐献的胰岛移植的方法,方可有效治愈。然而,受制于供体的严重匮乏、胰岛分离技术复杂等因素,目前很难满足巨大的临床需求,所以体外胰岛再生是必然的趋势。

我们的产品针对目前主要面向中国市场,同时也布局海外。临床试验中,产品何时完成临床试验、何时得到上市批准都备受关注。针对重大难治性疾病,临床未被满足需求的适应症,有突破性疗效的或有临床价值的产品,不同国家的监管体系都出台了不同的审评制度,推进这类型产品走快速审批途径,这是大家非常愿意看到的趋势。我们的产品在临床治疗机制非常明确,就是体外再生胰岛组织替代治疗,移植进去的胰岛组织可以和正常胰岛组织一样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及生长激素等来调控血糖,让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避免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情况,血糖过高过低对人体都是有危害的。

此外,细胞或组织产品临床试验或者临床研究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评价移植进去的细胞是否存活,能够存活多久,对于很多细胞及组织产品都没有明确的检测指标。我们再生胰岛移植后,可以通过检测C肽来判断移植的组织是否存活,疗效的指标也非常明确。未来在中国和海外进行申报时,我们也会考虑提前与相关专家及不同国家审评机构沟通临床方案,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病人人群的数据,进行国际的申报。

 

 

3►创新+数据,

本土CGT企业找寻出海机会

 

金淼:很高兴看到每个公司都对面临的挑战做了深度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想聊一下BD,CGT药物的形式、阶段、风险、法规,跟传统小分子抗体、ADC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想请大家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谈谈,CGT企业的出海机会会落脚在哪些场景?各自做了哪些这方面的准备?

 

王立群:不管细胞治疗还是其他药物种类,出海意味着创新程度一定要高,且一定要有海外市场潜力。所以必须回归本质,在创新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出海。

 

另外,考虑到细胞治疗产品需要冷冻后通过冷链运输,如果想要拿到国外临床数据再去洽谈合作,可能会面临很多海外临床运营和费用问题,所以我还是想通过中国好的数据,让MNC对产品产生兴趣,未来有机会共同开发海外市场,让对方承担更多国外临床试验。因此,如何创新,如何产出让MNC感兴趣的数据,这个很关键。

 

董颷:根据我们的沟通,因为我们公司有比较好的技术储备,相对而言开发药物的速度较快,效率较高。刚才王博士也提了,临床数据非常重要,要用好IIT的数据。BD可以请外国人协助,更熟悉当地的情形,沟通更为顺畅。

 

王小燕:我非常赞同前面两位专家说的,一是早布局特别重要,创新产品要想做到世界领先一定要提前布局;二是临床数据的展示非常重要。

我们尤为关注中国和日本。我们在商业方面未来可以洽淡的方式也非常多,不论是自研,还是跟研究者合作、跟企业合作,都是我们在考虑的。

 

 

4►以不断进益的能力和团队

赋能企业持续进击

 

金淼:接下来问一个相对偏技术性的问题。在座各位所处的技术平台或产品管线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新的,有些技术平台或者适应症的技术方向还没有在临床上完成全部验证,甚至都没有对标,用源头创新形容也不为过。大家能不能回过头思考一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积累和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成功?

 

董颷:我的感受是“聚焦”,一定要聚焦才能发掘领域内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对两方面做了颠覆性工作。一是生产,大幅降低了基因治疗成本;二是探索AAV药物多次治疗的可能性。大家一般认为AAV只能做一次治疗,第二次会很难,现在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路已经可以在动物上做到三次治疗。

 

王立群:首先需要不断学习,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所以我们思想要开放,要容易接受新事物;其次,也是由于每个个体都有局限,所以要组建一个好的团队,通过互补做到源源不断的创新。

 

王小燕:首先核心技术团队非常重要,这是创新的源头;其次在拥有好的创新技术后如何转化到临床,因此产业化团队很重要;第三临床团队也很重要,因为对于疾病的认知和创新产品如何治疗疾病的认知,本身就是很难取得的突破。最后,产品上市后的商业化也需要认真考量。

 

金淼:最后一个问题,想听听大家对于各自细分领域的预测,在未来5年行业会出现怎样的重大突破?

 

王立群:CGT的领域变化这么快,用5年为单位预测长了一点,可能每个月都会有新东西出来。如果由我预测,我会觉得CGT领域通用的血液瘤治疗会第一个实现突破,第二可能是实体瘤的突破,此外还有自免领域的突破。

 

董颷:基因治疗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布局是一个非常大的方向,应该会有比较好的能够到II期或者III期。此外,在成本方面,大家可能会实现成本较大幅度的下降。

 

王小燕:5年的确很长,5年后1型糖尿病以及2型糖尿病胰岛衰竭的病人应该是可以用上我们的体外再生胰岛产品,也希望我们国家的CGT产品在国际上走在领先的地位。